为何碰壁区块的困A在中国局链创屡屡业者
每次和朋友聊起区块链创业,我总忍不住感叹:咱们国家对于虚拟货币的态度就像丈母娘看女婿——越看越不顺眼。监管红线其实很清晰:虚拟货币不是货币,顶多算个商品,而且这商品还不能带金融属性。按理说,规矩都说得这么明白了,可偏偏有人像是被Token发行下了蛊,前赴后继地往坑里跳。 所谓RWA(Real World Asset),说白了就是把现实世界的资产搬到链上变成数字代币。这主意听起来确实诱人:房地产、艺术品这些高门槛资产突然就能分割交易了,交易成本低了,流动性也上来了。但中国创业者最擅长的就是把好经念歪,现在市面上玩得最溜的居然是那些搞NFT数字藏品的。 记得去年有个做茶叶NFT的项目,号称买了他们的数字藏品就能兑换高端普洱茶。更妙的是,你要是不想提货,还能在二级市场转手赚差价。我当时就乐了:这不就是二十年前邮币卡市场的老套路嘛!只不过把实体邮票换成了数字图片,把线下交易搬到了链上而已。 去年遇到个典型案例让我印象深刻。某团队在开曼群岛注册了公司,收购了一批海外房产,然后切分成NFT对外发售。宣传时说得天花乱坠:持有NFT就等于拥有房产份额,租金收益按比例分红。结果赶上全球经济下行,房产贬值不说,运营团队也快撑不住了。当初被高收益吸引的投资者们现在纷纷报案,硬是把一个"创新项目"告成了非法集资。 这事儿让我想起小区门口卖理财的大妈——赚钱时叫你小甜甜,亏钱了立马翻脸不认人。很多海归创业者搞RWA时总有种错觉,觉得自己懂的别人都懂。可现实是,你跟投资人讲去中心化,他们只关心能不能赚钱;你谈区块链革命,警察叔叔只看符不符合刑法176条。 结合这些年见的案例,我给想在国内搞RWA的朋友几点忠告: 首先,资产真实性就是你的命根子。不管是代币化一栋楼还是一箱茅台,都得像相亲一样把家底查个底朝天。采购合同、质检报告、权属证明一个都不能少,这可是最基本的护身符。 其次,代币性质一定要拎得清。中国监管最忌讳的就是把代币往货币或者证券上靠。记住一个原则:你的代币就是个提货券,千万别让它带上利息、分红这些金融属性,否则分分钟变非法集资。 最后,营销话术要慎之又慎。有些项目方为了吸引投资,把预期收益说得像银行存款一样稳当,这简直就是举着"来抓我"的牌子在监管面前晃悠。咱们做推广时宁可保守点,也别给自己埋雷。 说到底,在中国搞区块链创业就像在钢丝上跳舞。RWA本身是个好工具,但用不好就容易变成自毁工具。创业者们既要仰望星空,更要脚踏实地——毕竟比起改变世界,先确保自己不进局子更重要,不是吗?RWA:馅饼还是陷阱?
血淋淋的现实教训
创业者的三件防弹衣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稳定币:数字金融新世界的定海神针
- Starknet:区块链游戏界的黑马正在崛起
- 区块链投资:从投机到价值发现的思维转变
- 中东战火重燃:比特币会成为下一个避险港湾吗?
- 加密货币监管风向突变:美联储取消银行加密业务专项监管
- Stars Arena绝地反击:300万美元漏洞事件背后的故事
- 艺术与区块链的浪漫邂逅:巴黎这场特展不简单
- 以太坊触底反弹?抄底时机到了吗?
- 解密以太币价格波动:这些影响因素你必须知道
- 比特币2023:这哪是熊市?分明是一头沉睡的雄狮
- 站在风口:3Wcoin如何借力香港新规抢占加密资管新高地
- 精准预判!比特币空单狂赚500点,以太坊收益30点完美收官
- 中国区块链的春天即将到来?一位法律人的深度观察
- 渣打银行重磅预测:以太坊三年内或将迎来史诗级爆发
- 揭秘Banana_Gun:2023年Web3圈最火热的早鸟神器
- 谁在主导这场加密货币世界的惊天骗局?FTX欺诈案关键人物全揭秘
- 以太坊或将迎来雪崩式下跌?300美元关口岌岌可危
- 寒冬中逆势融资700万美元,这款Web3社交应用凭什么打动投资人?
- Meta这项AI水印新技术,能解决假图泛滥的难题吗?
- 通胀噩梦卷土重来?我们该如何守住钱袋子
- 搜索
-